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愈发彰显其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子们,秉持着“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理念,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以青春之我,担当时代之责。新梦想环球教育的李老师,一直关注着中传学子在文化领域的作为,对他们的青春担当赞赏有加。
中传学子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有的聚焦红色文化宣传,立足专业特色,在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制作党史宣传片、微音频,并撰写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万字调研报告,通过全媒体宣传矩阵进行推广,让红色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还有的投身乡村振兴,前往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开展社会实践,用传媒力量赋能乡村,团队获评“2023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中传学子也不甘落后。他们赴北京市通州区参与花丝镶嵌技艺调研,项目获评2023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优秀奖。又比如在2024年暑期,冯凌云、牛梦杰等同学组成的实践团队,对北京地区非遗相关的博物馆、手作店铺、文创店铺开展了“非遗+劳动教育”的主题调研。他们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赏缠花、鱼灯、苏绣等展品,总结出“青年手作传非遗,汗水心血铸辉煌”的理念;探访“吉兔坊”,了解兔儿爷文化的演变与创新,体验其制作工艺,并提出与中传校园文化和劳动教育结合的形式。通过这些实践,中传学子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为其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文化创新的征程中,中传学子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在学术科研与艺术竞赛方面,他们积极参与,成绩斐然。主创党史宣传视频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华北赛区二等奖,组建声音景观科研团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市级立项,在音乐领域,作为“中传青年爱乐”团员在北京大学生音乐节获得多次金奖,在知识竞赛中也荣获集体二等奖。在校园活动中,他们也不断创新形式。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田思缘,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志愿者联合会主席,在组织活动时融入创新元素。她带领团队推出中国传媒大学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学党史”百余篇,“贡献青春力量,绽放志愿之花”系列课堂11讲,通过新颖的形式加强志愿者的思想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时,她以专业赋能,与十八洞苗绣产业示范基地签订产学研合同,为乡村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中传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在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中,超百名中传志愿者参与场馆服务保障工作,承担向国内外友人介绍非遗文化、小语种翻译等任务,发挥学科优势,搭建中外文化沟通桥梁。在中国(北京)动画周、中国电影华表奖等活动中,中传志愿者们凭借专业优势与媒介素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也在活动中传播文化,展现中传学子的青春风貌。在校园内,志愿者们开展小陶子流动图书馆、手语公益课堂等活动,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新梦想环球教育的李老师认为,中传学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青春担当,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希望中传学子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热情与担当,在文化领域创造更多的可能,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