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传媒大学留学项目2025年招生信息网!
中国传媒大学:70 年铸就 “传媒人才摇篮” 辉煌
作者:齐天大胜 时间:2025-04-02

  新梦想环球教育李老师指出,2024年,中国传媒大学迎来了意义非凡的70周年校庆。70载风雨兼程,这所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的高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传媒教育领域深耕不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传媒人才,铸就了熠熠生辉的教育传奇。

  历史溯源:红色基因铸就发展根基

  中国传媒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其前身为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诞生于北京良乡发射台的一个旧设备仓库内。彼时,国家广播事业刚刚起步,亟需专业技术人才,这个简陋的训练班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发展的起点。1958年,随着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培训班升级为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扩建为本科院校——北京广播学院。

  在学校发展初期,历经波折。20世纪60年代初,因经济困难和广播事业调整,学校面临两次停招,甚至接到结束办学的通知。但广院人凭借顽强的韧性和对传媒教育的执着,积极争取,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为对外广播培养小语种人才。到1965年,学校已开设23个小语种专业,成为全国培养非通用语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文革”期间,学校再次遭受重创,于1971年被撤销,但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1973年3月得以恢复。

  1965年,学校盘下北京石油学校东校区,整体迁入定福庄东街1号,这成为学校后续发展的重要根据地。2000年,学校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原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2004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从诞生之日起,中国传媒大学就与国家传媒事业紧密相连,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学校发展的脉络中。

  学科建设:构筑传媒教育的学术高地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学科门类日益丰富,涵盖文学、理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共设有91个本科专业(含3个第二学士学位),获批57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学科布局上,学校始终围绕传媒领域不断拓展与深化。

  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校的王牌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学校聚焦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以及新媒体传播等方向,拥有一批在学界和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例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教师们结合自身丰富的一线采访经验,为学生传授实用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同时,学校积极跟踪国际新闻传播前沿动态,开设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为国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在戏剧与影视学方面,涵盖了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动画等多个专业方向。以广播电视艺术学为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导演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参与校内电视台节目的制作,从选题策划、拍摄录制到后期剪辑,全程实践操作,提升专业技能。学校还经常邀请知名导演、制片人等来校举办讲座和工作坊,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最新理念和制作技术。

  除了传统优势学科,学校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布局新兴学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将传媒与科技深度融合。例如,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算法等基础知识,还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如智能新闻写作、智能影像识别等。通过跨学科培养,学生具备了运用先进技术解决传媒问题的能力,为传媒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师资力量:大师引领,铸就卓越团队

  中国传媒大学汇聚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同时,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教学一线,有许多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教师。比如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有一批深耕播音教育多年的教授,他们培养出了康辉、欧阳夏丹、郎永淳、李梓萌等众多知名主持人。这些教授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指导。在广告学院,有在广告营销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广泛人脉和项目经验,为学生带来前沿的广告创意理念和实战案例。在学术研究方面,学校的教师也成果丰硕。以新闻学院的教师为例,他们在新闻传播理论、媒介伦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教师还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推动传媒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才培养:实践育人,锻造传媒精英

  学校坚持“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理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践行“六个维度”育人模式,即“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用爱国主义强基、用人文素养修身、用国际视野拓界、用特色项目托举、用未来媒体创新”,持续彰显“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样的平台。校内设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如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实验室中参与实际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可以在学校的融媒体中心演播厅进行节目录制,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全方位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学校还与众多媒体机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新闻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实习,参与重大新闻报道;广告专业的学生可以在4A广告公司实习,接触真实的广告项目,提升自己的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此外,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凭借出色的创意和专业的表现,屡获佳绩。在创新创业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和场地设施等资源,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传媒公司或工作室。

  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凝聚精神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精神深入人心。从“广院之春”学生歌手大奖赛到各类文化节、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广院之春”始于1985年,最初由学生会文艺部发起,旨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比赛现场气氛热烈,纸飞机漫天飞舞,创意层出不穷,成为广院人青春记忆中的重要符号。多年来,“广院之春”不仅挖掘了众多校园歌手,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来校交流。例如,在传媒艺术论坛上,专家们围绕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的前沿话题展开探讨,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学校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内的传媒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传媒历史发展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传媒行业的变迁。传音广场、艺术廊架等校园景观群,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校友成就:星光熠熠,闪耀传媒舞台

  70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培养了数万名优秀学子,他们在传媒及相关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广播电视领域,校友们占据了重要位置。康辉作为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以其专业、稳重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多次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向全国乃至全球传递中国声音。欧阳夏丹曾主持央视多个重要新闻节目,她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在新闻界,白岩松以其深刻的新闻评论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闻名,通过《焦点访谈》等节目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广泛社会影响。在影视制作方面,校友们也成绩斐然。例如,张一白导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匆匆那年》等影视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影视市场取得了良好口碑和票房成绩。在新媒体领域,也有许多中传校友崭露头角。他们凭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在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等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70年,对于中国传媒大学而言,是一段满载荣耀与辉煌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继往开来、再攀高峰的全新起点。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传媒人才,推动国家传媒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续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留学项目
...
韩国名校留学中国传媒大学韩国国际留学预科教育项目,是为拟赴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开设···查看详情
一、中国传媒大学简介中国传媒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查看详情
中国传媒大学简介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查看详情
一、中国传媒大学简介中国传媒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查看详情
一、中国传媒大学简介:中国传媒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查看详情
一、学校介绍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查看详情
项目介绍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早一批从事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及网络多媒体教学···查看详情
项目简介Program Description中国传媒大学出国留学预备课程项目,是为帮助更多中国学生···查看详情
一、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About CUC中国传媒大学是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查看详情
卡迪夫1、位于威尔士首府的综合研究型大学,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成员;2、被英国卫报誉为传···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18-2025 中国传媒大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9185号-90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2237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无意间侵犯您的版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24小时内删除并诚恳的向您道歉。我们尊重您的版权,但拒绝恶意碰瓷式维权!